Loading...


2024年5月
三年行動計劃 灣區轉型創新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去年底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通過全方位建造更理想的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及開放環境,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從而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陳潔玲

協作互融  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

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再強調,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也是特區未來發展新路向、新空間和新動力的關鍵所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亦表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就是融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帶來的無限商機。
 

全面全速全力尋求政策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陳潔玲表示,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逾14萬億元人民幣,以不到全中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大灣區對世界各地的企業而言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而香港則是通往大灣區的理想跳板。”

 

因此,特區政府視大灣區建設為高度重要的工作,正在加快加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除了一直與中央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特區政府亦與粵、澳兩地政府並肩,積極尋求政策上的創新和突破,以推動大灣區更高水平的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

陳潔玲提到,特區政府正多管齊下,積極推動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源源不絕的發展機遇和動能,包括:進一步鞏固提升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推進大灣區城市之間高水平互聯互通,為人才和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和營商環境;以重大合作平台為載體,推動粵港澳合作向縱深發展;以及加快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帶動灣區科創和產業協同發展。

 

落實“一點兩地"新戰略定位

展望未來,陳潔玲指香港應配合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並繼續帶領社會各界抓緊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加強與各省市之協作,從而推動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促進各項生產要素便捷流動,創造更融通便捷的營商發展環境,全力發揮香港作為內地和全球市場之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角色。

 

進一步而言,香港會和其他灣區城市一同把大灣區“一點兩地"的新戰略定位落到實處,促進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讓大灣區建設可以茁壯成長,令一項項在灣區推行的成熟有效政策可以示範輻射全國,助力國家的深化改革開放。特區政府亦希望和社會各界攜手,通過外訪和宣傳等不同方式,用事實說好香港故事、灣區故事。

 

方舟

探索新模式  建造國際化大灣區

大灣區規劃跨越第一個五年,雖然經歷三年疫情影響,惟大灣區的發展步伐並未停滯,並取得若干實質進展。《行動計劃》進一步提出全面優化大灣區五大範疇,包括“營造統一高效、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營造規範便捷、公開透明的政務環境”、“營造公平公正、健康發展的法治環境”、“營造循環暢通、合作共贏的開放環境”,以及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加快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推行創新體制  實現兩制融合

對於“營造統一高效、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提到優化市場准入環境,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指出,從宏觀角度而言,在這五年間,大灣區在制度設計上最大的突破之處,正來自廣東和澳門之間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事實上,大灣區內存在兩種制度、不同貨幣及關稅區,客觀上難免為區域整合締造了壁壘,成為大灣區發展的一大挑戰。”方舟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透過從兩制融合帶來的化學反應實現突破,一方面首次試驗“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貨物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更創造性地採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四共同”新體制,務求在特定區域內結合兩個制度的優勢,實現“1+1大於2”的效果,相信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將有助促進大灣區營商環境邁向更高水平。

 

 

他補充,縱然橫琴在具體操作層面也會遇到挑戰,特別是創新的“四共同”模式需要兩地官員合作運作,互相磨合無可避免。但這種創新體制卻屬於大灣區發展至今的重大制度性突破。未來香港和廣東加強合作,即使不一定參照橫琴的設計理念,但經驗確實值得借鑑。

 

借鑑橫琴經驗  推動粵港加強合作

方舟表示,現階段要持續推動大灣區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或可循五大重點方向作出推展。其一是充分借鑑橫琴方案及相關實踐經驗,進而在現有的粵港合作平台中,嘗試探索創新的發展模式。

 

“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例,目前雖有‘一河兩岸’及‘一區兩園’的說法,惟河套的深港園區實際上還是處於‘各有各管’的狀態,未達致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發展。”他建議河套可研究仿效橫琴的做法,推動兩邊園區實現一體化管理,在共同的管理機制下運作,進而更可通過共同招商,推動河套達致高質量發展。

 

吸引廣東企業落戶  豐富香港產業結構

方舟闡述,其二是在創新科技和金融兩大領域,積極推動高水平的產業協同合作。特別有需要在創科方面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並借助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廣闊腹地,為內地科技企業與本港大學及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創造條件,利用內地科技企業投資推動優質科研成果商業化;其三是擴展交通基礎設施及新型基建網絡的互聯互通,力求在硬件完備的基礎上推進通關等“軟”層面的政策配套。

 

“其四是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政策的協同,擴大在稅務、養老及醫療等領域之間的合作,構建共同的生活家園。例如考慮擴大香港長者醫療券在內地醫院的使用範圍,以及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申領養老金建設暢通渠道等。”他續說,最後一點是推動北部都會區的高質量發展,以便可發展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平台。

 

邁向另一個五年,方舟認為,今年亦是大灣區在發展上“再出發”的起點。在推動大灣區持續發展的思考角度上,以往多局限於內地城市單方面向香港開放,如吸引香港年輕一代前往,或是涉及產業開發、服務及專業資格的開放等。未來可更多地聚焦於“走出去”,推動更多廣東企業更積極走到香港,以香港為平台走向國際,如此一來也有助豐富香港的整個產業結構。並為香港創造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