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年8月
電競商機不容小覷

近年電子遊戲競賽(“電競”)已經成為體育競技的一種,將電子遊戲提升至競賽層面,國際性電競比賽透過廣告、冠名贊助、入場費、電視轉播等產生巨大利潤,令電競成為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

 

電子競技已發展成職業運動賽事,極具觀賞性,全球有高達3億觀眾。電競職業選手或團隊可與電競公司簽約,獲得基本薪金,然後接受訓練,務求在比賽中爭勝,奪得獎金及榮譽,比賽獎金更高達1,000萬美元。比賽的主辦單位,則可透過售賣入場門票、出售轉播權、冠名贊助、廣告獲取利潤。

 

目前行業發展成熟,具備聯賽制度、固定比賽會場、轉會市場及經理人公司等,就像NBA、足球聯賽等職業運動的商業運作模式。而電競早前亦正式成為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及2022年第19屆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國際賽獎金高達逾億港元

根據電競網站e-Sports Earnings的數據顯示,2017年年初至今約半年來,全球已舉行1,536場賽事,活躍的電競選手有8,748名,總獎金已超過3,700萬美元(約2.9億港元),每場賽事平均獎金可達24,250美元(約18.9萬港元)。或許你會認為獎金已經很多,但去年的獎金金額更可用“輝煌”來形容:2016年總獎金金額達9,500萬美元(約7.4億港元),而每年DOTA2國際邀請賽的獎金更是逐年遞增,去年的DOTA2國際邀請賽獎金更打破所有國際賽事獎金紀錄,高達2,000萬美元(約1.6億港元),而去年“地上最強”的玩家便來自中國,他一年共贏得近200萬美元(約1,500萬港元)。

 

相比起韓國、台灣、中國和歐美等地,香港的電子競技產業發展較遜色。韓國政府視電競為正式的體育運動。2013年,在韓國舉行的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將電競列為九個競賽種類之一;台灣的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亦通過電競產業納入《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並讓技術學校開設電競相關的專門班,申請補助;其實,中國早於2003年已認可電競為正式運動項目。在歐美方面,英國的英國電競聯會則隸屬於文化傳媒體育部,英國政府除了支援電競選手外,更會興建全國電競訓練中心,而美國則在2013年正式承認《英雄聯盟》是體育運動,外國選手能獲運動員簽證。

 

社會印象礙電競發展

至於香港,政府今年才在《財政預算案》宣佈預留逾百億元支援創科發展,當中包括研究進一步推廣電子競技,但暫時未有任何具體政策或撥款。同時,旅遊發展局今年8月會在香港體育館舉辦“香港電競音樂節”。

 

香港電競總會會長周啟康表示,電競為新興娛樂,其市場正在膨脹,參與遊戲的玩家急速上升,網上觀戰的人數亦隨之增加,甚至愈來愈多人願意花錢訂閱賽事頻道。“唯一不足之處是,香港人口較亞洲其他地區少,本地市場規模較小,綜觀整個亞洲市場,的確較少遊戲廠商會願意投放資源到香港。”周啟康還提到,香港的固有文化亦是電競發展的挑戰:“上一輩及社會總覺得多讀書便會出人頭地,認為打機只會令人荒廢學業,這些觀念確有礙電競業的發展。既然政府已有意踏出第一步發展電競業,固然是好開始,期望政府成為業界牽頭人,整合資源,改善公眾對電競的印象,帶領這個新興產業向前發展。”

 

國際賽電競手有排名

曾獲網上經典第一身射擊遊戲《Rainbow Six》亞太區冠軍的周啟康表示,香港現時僅有4隊職業隊伍,活躍選手約有100名,現役職業選手約有60至80個,當中大多都是《英雄聯盟》的選手,薪酬則視乎能力和表現而定。舉例說,香港職業選手月薪大多介乎8,000至1萬餘元,而中國為電競強國,有選手月薪可達幾萬元人民幣。在2016年,全球贏得最多獎金的首5名玩家均來自中國。“現時大部分香港電競愛好者‘打機’是為興趣,參加比賽只純為證明自己實力,絕大部分並非有意成為全職選手。”

 

事實上,電競選手已像職業運動員一樣爭取排名和獎金,其職業生涯的黃金期為16至26歲,甚至會比職業精英運動員更早退役。一般海外職業隊伍的基本配備包括5名選手、數名後備選手、一名教練、分析師和領隊,要成立一隊高質素的隊伍成本確是高昂。在外國,由於起步早,有些經理人會為一眾選手塑造成明星隊,甚至有其專屬的社交媒體管理人員,務求吸引更多人網上觀賽,賺取收益。

 

比賽以外的商機

當年要“衝鋒陷陣”的周啟康現已轉戰幕後,成為舉辦電競比賽的主辦者和推手。四年前,當這產業還未成熟之時,他已擲200萬元開設Cyber Games Arena。他透露,舉辦比賽的成本視乎規模大小,如果是在展覽館,例如會展舉行,整個比賽的成本大約要600萬港元,當中包含選拔賽、舞台、燈光、宣傳、直播等等,若是規模較小的,成本就可能只需數萬元。

 

談及舉辦比賽的成本效益,他指單一比賽確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但單是舉辦比賽是不足夠。“作為主辦單位,我們必須拓展業務,像Versus Stadium便是一間電競酒吧。我們又會投資境外市場,在內地、台灣等地舉行比賽和活動;另亦有遊戲開發商會找我們承辦比賽。電競是一門要發揮創意的產業,參考外國選手的經驗,大多以直播、參賽、贊助,或是生產電競周邊產品以拓商機。對我來說,當然看好電競在港的發展,因為電競的確可讓參與者得以發展,我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