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稿
“中總論壇2024”探索香港優勢與灣區機遇 (23/04)

香港中華總商會今天(23日)舉辦“中總論壇2024,以“增強香港專業優勢 探索灣區合作機遇”為主題,邀請財政司陳茂波司長擔任主旨演講嘉賓,探討環球經濟局勢與香港發展前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教授擔任專題演講嘉賓,分別從宏觀及金融角度剖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以及香港可擔當的角色。

 

論壇並設對談交流環節,邀請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主席張天祥、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主席蘇紹聰、畢馬威中國副主席及香港區首席合夥人張頴嫻,以及阿斯利康香港及澳門總經理、香港科研製藥聯會會長吳珊,就香港專業服務業如何支援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

 

蔡冠深:大灣區可成新質生產力發展排頭兵

中總蔡冠深會長致辭時指出,今年全國兩會“含新量”特別高,政府工作報告涵蓋多項新目標,尤其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首位,展現中央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決心。香港可攜手大灣區構建國際領先科研平台,在促進國家綠色金融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更明確支持大灣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蔡冠深認為,香港必須用好金融、創科、專業服務的獨特優勢,發揮“引進來、走出去”雙向平台角色,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協同合作,扮演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

 

陳茂波:增加資本流動性利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

陳茂波司長亦強調,香港未來應聚焦發展綠色經濟、數字經濟,透過提升金融競爭力,特別是不斷豐富互聯互通、大灣區理財通等內容,便利更多內地資金來港。上星期中證監推出五項支持香港資本市場措施,包括支持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對吸引更多國際機構投資者來港、增加本港資金流動性十分重要。香港必須大力拓展中東等地區的資金來源,讓香港繼續成為吸引國際資金投資的主要目的地。

 

在金融業發展以外,特區政府對創新科技發展亦寄予厚望。陳茂波建議本港創科發展要加強與大灣區兄弟城市如深圳的合作,進一步開放人才、資金、數據等流動。面對全球產業佈局變化,香港必須進一步發揮專業服務的優勢,特別是ESG管治,讓香港發展成大灣區供應鏈管理及貿易融資管理中心。

 

王昌林:打造大灣區成世界級灣區和國際級城市群

王昌林教授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能補齊國家對外開放的短板、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西方國家遏制內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上創新要素仍未能實現真正自由流動,令大灣區發展面對不少挑戰。

 

習主席賦予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全新定位。王昌林認為,大灣區必須耕好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香港尤其要拓展全球合作網絡,吸引全球創新要素集聚,打造全球創新引智基地。香港更要用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強化與內地協同創新,推動灣區創新資源跨境流動、制度銜接和人文交流,提升香港科技創新功能,推動大灣區產業鏈升級,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製造鏈群。

 

吳曉求:香港在國家金融強國發展有不可替代地位

吳曉求教授認為,要實現從金融大國成為金融強國,必須具有三大特徵和兩大支柱。第一個特徵是金融的高度市場化,需要不斷推動金融的市場多樣性,以加強競爭性;第二是金融法制化,透過完善法制以增強投資信心;第三是國際化、開放的金融市場,藉以吸引更多外來資金。

 

吳曉求續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市場發展,是實現金融強國的兩大支柱。國家正努力鞏固人民幣國際化法律基礎,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外匯儲備安全之間尋找平衡,更致力推動資本市場多元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國家不可替代的金融改革開放前沿,可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金融強國提供重要經驗和借鑒。

 

嘉賓對談:發揮香港專業領域獨特優勢

大灣區經濟近年發展迅速,為深化區內不同專業服務領域合作提供廣闊空間。馬駿認為,香港未來可在三方面深化綠色金融發展:一是轉型金融,未來很多高碳經濟活動需向綠碳轉型,涉及短、中、長期融資和轉型基金等發展商機;二是建立綠色項目和綠色資金對接平台,而非僅停留在債券和貸款等業務;三是積極培育綠色金融產業人才,特別是ESG相關領域的專家,為內地和海外企業提供所需服務。張天祥亦強調,大灣區是內地綠色建築發展的前沿地帶,而香港在高密度城市規劃、高層建築規劃、環保認證、碳審計等具有領先優勢,可透過提升本港於可持續建築方面的發展及國際水平,並向業界及不同界別引入綠色指南及認證計劃等,推動香港更積極參與大灣區綠色建築的標準制訂。

 

蘇紹聰認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優勢和完善法律制度,是內地與海外市場的法律樞紐和最受歡迎仲裁地點之一。香港律政司牽頭的大灣區聯席會議,目標在年內設立大灣區爭議解決機構協作平台,推廣網上調解,共用資源,有助進一步便利兩地民商互動。張穎嫻亦指出,香港會計服務可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專業支援,透過數據要素價值化和創新應用、推動ESG和新興產業發展、並提供財務諮詢、風險評估與管理等服務,協助大灣區企業分析全球趨勢、制定戰略、在全球產業鏈重組實現更好發展。吳珊認為,香港擁有國際資源和強大的數據庫,在生物醫藥發展可跟內地加強協作,推動更多生物製藥初創企業落戶大灣區,促成政、產、學、研合作,並期望內地和特區政府加大政策支援措施,資助企業進行研發、增加數據於大灣區跨境流動。

 

中總副會長胡曉明及姚祖輝分別為主旨演講和主題演講擔任答問主持;該會工商及社會事務委員會主席李惟宏主持對談環節。論壇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活動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資助。參與論壇的中總首長尚包括謝湧海及張學修副會長,林銘森、陳仲尼榮譽會長,以及一眾常董、會董及會員,工商團體領導、工商專業人士等逾350人。

 

 

香港中華總商會

2024年4月23日

 

 

2024中總論壇演講及對談精華

 

歡迎辭

蔡冠深博士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

大灣區可成新質生產力發展排頭兵

今年全國兩會“含新量”特別高,政府工作報告涵蓋多項新目標,尤其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首位,展現中央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決心。香港可攜手大灣區構建國際領先科研平台,在促進國家綠色金融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更連續8年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寫入其中,今年更明確提及支持大灣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並支持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香港必須用好金融、創科、專業服務的獨特優勢,發揮“引進來、走出去”雙向平台角色,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協同合作,扮演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

 

主旨演講

陳茂波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

未來香港發展擁抱綠色和數字經濟

過去一年的外圍環境挑戰依然巨大,惟香港經濟表現漸見回穩。陳茂波闡釋推動香港經濟“三頭馬車”的表現時指出,今年首季出口有所增長,預計今年訪港旅客達5,000萬人次,年內亦會舉辦多項大型盛事吸引海內外旅客,而本港住戶收入亦有所增長,有力支持本地的消費市場。
 

推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是國家規劃的重要部份,陳茂波表示綠色經濟、數字經濟亦將會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並強調這是未來香港發展必須擁抱的兩大方向。他續指,本港金融亦面對激烈競爭,特區政府不斷致力提升金融競爭力,早前中證監公佈一些支持香港的舉措,當中包括支持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有助帶動整個市場的流動性。在“一國兩制”之下,陳茂波認為香港是內地企業走出國際、在國際融資的首選平台,香港在此過程中亦可以爭取到內地和國際的資金,特區政府未來將爭取不斷優化互聯互通的內容,特別是下一階段的大灣區理財通,以便利更多內地資金來港。

 

在強化創科產業發展方面,陳茂波指出,香港應加強與大灣區的兄弟城市特別是深圳的緊密合作,以落馬州河套區作為港深創科合作的重要載體,引進更多重點創科企業,並進一步促進人才、數據、資金、貨物在某些指定範圍內自由流通。面對全球產業、產能的佈局變化,陳茂波認為,香港在此過程中可擔當供應鏈管理及貿易融資中心,善用香港專業服務優勢,特別是ESG管治等,擔當這些公司“盲公竹”,協助他們“走出去”。

 

專題演講

王昌林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凝聚共識譜寫大灣區建設新篇章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而國家政策支持為大灣區帶來龐大發展機遇。大灣區能補齊國家對外開放的短板、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西方國家遏制內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上創新要素仍未能實現真正自由流動,令大灣區的發展面對不少挑戰。

 

習主席賦予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全新定位,大灣區須耕好國家深化改革開放試驗田。大灣區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數字灣區”,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做強樞紐功能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香港要拓展全球合作網絡,吸引全球創新要素集聚,打造全球創新引智基地。香港更要用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強化與內地協同創新,推動灣區創新資源跨境流動、制度銜接和人文交流,提升香港科技創新功能的同時,推動大灣區產業鏈升級,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製造鏈群。

 

吳曉求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香港助力國家實現金融強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指,國家提出要從金融大國走到金融強國,他認為要實現成為金融強國,需具有三大特徵和兩大支柱。第一個特徵是金融的高度市場化,國家需要不斷推動金融的市場多樣性、創新和技術進步,以加強競爭性;第二是金融法制化,因為完善的法制,是投資信心和預期的來源;第三是國際化、開放的金融市場,以吸引外來資金。

 

而兩大支柱,是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市場。他表示,國家正不斷建構和完善人民幣國際化的法律基礎,並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外匯儲備安全之間找平衡;同時,國家也正致力推動發展資本市場,努力讓存量資產越多以金融資產的方式表達出來,並增加人民幣在全球的影響力。

 

他強調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為國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金融強國提供重要經驗和借鑒,也是國家不可替代的改革開放的前沿,因此,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是國家一個重要目標。反過來,金融強國的建設,同樣有助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鞏固和長遠發展。

 

演講及對談

馬駿博士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

香港綠色金融需尋求突破創新

2022年,香港為本地、內地及外國企業進融資了800億美元的綠色貸款或綠色債券的資金,馬駿表示,這個規模對香港經濟體量來說是非常大。他認為,未來香港在綠色金融領域可作出以下三方面的突破和創新。

 

首先是轉型金融,由於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高碳企業和經濟活動需要綠色轉型,如煤電、鋼鐵、水泥、化工、港口和既有建築等,所需的資金就要透過轉型金融來解決。馬駿表示,香港較內地具備較多的轉型金融的案例和經驗,並可按國際標準協助企業進行轉型規劃。

 

馬駿表示,香港綠色金融再不能僅僅停留在債券及貸款這兩款產品。他闡釋,因應未來需要大量的綠色科技投資,並預計綠色科技的研發尚有龐大的發展空間,而香港有很多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險投資),建議特區政府支持設立綠色科技的母資金,建立綠色的加速器、孵化器,並建立與綠色項目和綠色資金(特別是PE、VC)的對接平台。

 

馬駿認為,綠色金融服務市場的潛力亦不容忽視。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香港已經宣佈採納SSP(國際可持續披露準則委員會)提出的披露要求,當中包括不少ESG要求披露的指標,香港擁有一批ESG專家可為內地及外國企業提供相關服務。

 

張天祥博士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主席

香港經濟推動灣區綠色建築

張天祥表示,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致力促進本港可持續建築的水準和發展,並向業界及不同界別制定實用指南和評級方案,提供一些香港成功個案及不同解決方案。其中“氣候變化框架”提供定義範圍、目標、基線,讓業界便於匯報、披露、追縱、基準化、設立目標,有助於綠色金融的發展。該會亦推出評估工具“綠建環評”,涵蓋整個建築發展周期包括規劃、建造、設計到最後運作,並設有社區、建築、室內建築等不同版本,“綠建環保”參與率極高,現時有3,500座政府及私人建築物均已採納,有助全面推動香港綠色建築的水平和普及。

 

“十四五”規劃推動城鎮新建築全面建成綠色建築,內地亦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應用、建設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的建築、應用綠色建材,而既有建築亦要加強綠色節能改造。大灣區是內地綠色建築的前沿地帶,香港在高密度城市規劃、高層或複雜建築規劃、環保認證、碳審計等都具備領先優勢,香港並可參與大灣區綠色建築的標準制訂,以及引入香港的經驗和人才。

 

蘇紹聰博士

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主席

推動法律科技及大灣區協作

一直以來,香港在亞太以至國際的法律、金融方面具有獨特地位。蘇紹聰指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擔當內地和國際市場的法律樞紐和超級聯繫人,亦是國家唯一一個普通法司法區。在“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綱要》確立了香港作為國際級法律和解決爭議的中心地位,特區政府亦進一步推動法律科技的發展,並由律政司牽頭進行大灣區聯席會議,促進香港與大灣區的司法、法律實務的協作和接軌,可望今年內設立大灣區爭議解決平台。

 

蘇紹聰續分享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在推動法律科技及與大灣區協作的經驗。透過其網上爭議解決平台,能為企業提供有效、一站式的網上運作,無論身處何地都可解決爭議,全程線上運作,省錢省時間,且保密數據。他強調,現在一般的線上開庭只是部分線上,尚有很多部分仍採用傳統方式,而透過一邦處理的案件由提交申請、舉行仲裁會議至頒佈裁決全部在線上進行。同時,該中心亦設立了大灣區在線爭議解決機構協作平台,並邀得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和澳門的相關機構加入,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在法律及仲調方面的合作。

 

張頴嫻女士

畢馬威中國副主席及香港區首席合夥人

增強專業優勢探索大灣區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爲香港會計專業服務帶來龐大機遇。香港會計可為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提供專業服務支援,助力大灣區培育新質生產力。香港會計亦可促進數據要素價值化和創新應用,把香港監管虛擬資產交易的經驗引入大灣區。香港會計亦可提供財務諮詢和風險評估與管理服務,協助企業分析全球趨勢並制定戰略,在全球產業鏈重組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就香港會計師到大灣區執業,香港須定時與內地檢視會計資格互認,為業界提供更多機遇,而業界則須熟悉國家發展方向,提升本業範疇。

 

吳珊女士

阿斯利康香港及澳門總經理、香港科研製藥聯會會長

灣區協作互補  探索生物醫藥巨大市場

近年有關生物醫藥的探討大大增加,今年其市場規模預計達1.7萬億美元。阿斯利康香港及澳門總經理、香港科研製藥聯會會長吳珊指,全球人口結構快速老齡化,生物醫藥的重要性更加顯著,所以行業正穩健增長、蘊含豐厚的市場機遇。

 

她指,在生物醫藥的發展上,香港擁有國際資源、高度專業的學術研究、強大的數據庫,而內地則具備醫療產業優勢、人力資源。兩方可積極增強協同合作,共同探索龐大機遇,例如,推動更多生物製藥初創企業落戶香港及大灣區,促成政、產、學、研及投的協作,同時擴大香港與內地在醫藥和生物科技等領域之全方位合作。她建議內地和特區政府加大政策支援措施,以資助企業進行研發、增加數據於大灣區跨境流動等,使大灣區成為把生物醫藥專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