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1年10月
與古董收藏打卡自拍

相傳中環荷李活道之命名,與美國的荷李活並無關係。不過,確是因為荷李活電影 《蘇絲黃的世界》在此取景,才使這條香港老街變得聞名遐邇。港人對它的印象,除了酒吧,還有林立的古董店。近幾年,一家展示世界級明清古董家具的私人博物館 在此開設,更使“ 古董街”顯得名符其實。

 

荷李活道上的私人博物館

就如呷一口莫希托雞尾酒就令人想起古巴那般,如果香港要以一種味道概括,緩步走在荷李活道也許會有答案 — 生啤焦香、出爐 披薩、古董店的舊物氣味,再加文武廟的一點煙火,不着一語就演繹了這座城市的華洋薈萃。自2014年起,兩依藏博物館成立於此,街上氣息之獨特,從此又濃了幾分。

 

兩依藏博物館由香港著名金融投資家馮耀輝創辦。馮氏名揚於本地金融界,唸書則是工程出身,本與藝術並無關連,但他工餘卻喜歡收藏明式黃花梨家具和西式化妝粉盒。隨着藏品漸多漸精, 他在世界收藏界開始建立了地位之餘,也希望在荷李活道找處地方成立私人會所分享收藏。博物館之成立,就是由此輾轉發展而來。

 

因緣際會 涉足藝海

“ 中國古典家具著名的榫卯結構,對父親有莫大吸引力。”馮耀輝幼女、兩依藏博物館館長馮依凌說,其父雖然沒有正式學習過藝術,但工程學背景一直讓他對事物的運作方式充滿好奇。無獨有偶,馮依凌本人同樣不是唸藝術。她的本科,選擇了文學。

 

“ 我喜歡閱讀小說,並堅信敘事的力量。”她相信表達藝術的其中一種理想方法,就是向參觀者娓娓道出它們的故事。所以目前博物館的解說稿,都是由她撰寫,更會六個月至一年更換一次主題。

 

館名“ 兩依”取自馮耀輝兩位千金的名字,愛女之情,表露無遺。馮依凌坦言自己從小對古董不算很有興趣,只是隨父親不時走訪荷李活道,才耳濡目染多了接觸。她憶述,父親有意請她接手博物館館長一職時,她正在傳媒擔任生活欄目編輯。由於有感當時工作內容略見重複,因此決定接受新挑戰。再加上父親不時告知她有關藏品的故事,使她有信心以更個人化的方式去經營博物館。

 

兩次滿意的嘗試

結果數年下來,馮依凌也有不少至今仍覺滿意的嘗試,例如2014年的《卓爾家具展:古董桌椅 設計及工藝》曾展出了永久館藏精選的硬木家具。馮依凌指: “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枯燥的主題,但我試圖讓展覽變得更有趣,告知現代觀眾這些家具如何與他們有緊密關連。”在這次展覽,她從知識層面着手,介紹 “ 坐”的概念如何傳到中國、椅子的社會等級、椅子的性別化特徵、古代人的用餐方式等。展覽結果頗獲好評,訪客均表示眼界大開,欣賞家具原來可以如此知 性,如此有趣。

 

又例如2018 年的《藍色之路:來自波斯的瑰麗藝術》,則是啟發自馮依凌一次偕友遊歷伊朗。她在伊斯法罕等城市看到當地文物,感到驚為天人,就決意要將它們帶到香港展出。最終,兩依藏與來自世界各地十數個博物館和機構合作,舉辦了亞洲最全面的探討波斯藝術的展覽。“ 這次對我們來說是不可多得的一課, 它使我們學會了建立網絡並安排活動。”

破格營運 告別枯燥

兩依藏博物館的其中一大破格之處,是鼓勵觀眾觸摸展品,並邀請他們“ 打卡”留念。馮依凌指,她所策劃的展覽着重互動,希望能避免枯燥,吸引年輕一代。她說,中國古典家具乍聽是個枯燥的學術領域,但其實它有非常現代的一面,就連丹麥的現代主義風格家具都從明代家具中汲取靈感。所以不少年輕人參觀後,才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會被古典家具藏品吸引。

 

疫情波及百業,然而馮依凌卻指自己算是相對幸運,因為博物館的空間環境正好與社交距離概念不謀而合。她一直崇尚小團體的參觀模式,將每次的參觀人數限制在數人範圍,並由一位講解員陪同導覽。她更指,疫情甚至加速了博物館官網上虛擬資源的上載,使網上的虛擬導覽、電子圖錄等變得更為豐富。

 

至於未來,馮依凌透露他們正籌辦一個以皇室舊藏為主題的展覽,在既有館藏中,挑選與皇室有關的那些集中展出。她預期展覽應會頗受歡迎,因為從經驗所見,訪客知道某展品與拿破崙或乾隆皇帝有關就會興奮不已。此外,他們也在考慮策劃一個較為冷門的清代紫檀家具展覽,讓公眾領略到紫檀被低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