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8年7月
香港:藝術貿易要塞

近年香港已成為與紐約、倫敦齊名的國際三大藝術品市場之一,形形色色的公眾藝術空間及大型藝術展如雨後春筍般登陸香港,使香港漸漸成為藝術品收藏家“勝地”,加上內地經濟發展蓬勃,連帶中國藝術品市場亦急速成長,間接推動香港成為藝術貿易要塞。

 

程壽康: 香港藝壇百花齊放受青睞

國際拍賣行在港的“春秋二拍”,吸引海內外收藏家,氣氛熱烈。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指出,“香港是蘇富比全球拍賣業務第三大市場。2017年,香港蘇富比的拍賣成交額高達66億港元,佔全球份額約18%。”憑着在藝術貿易方面的優勢,香港逐漸成為亞洲藝術樞紐,更是蘇富比其中一個主要拍賣場。

 

香港吸引海內外買家

程壽康認為,香港具備兩大優勢:硬件方面,香港位處亞洲中心,方便世界各地客戶參與;軟件方面,香港受惠於金融、法律及物流的優勢,加上藝術品進出口低稅率,拍賣運作亦具規範和透明度。“我們擁有國際視野、高透明度的營運模式、嚴格的法規標準及開放自由的營商環境,正是拍賣業蓬勃的重要原因。”還有,香港參與拍賣的客戶群較多元化,除了香港、內地及台灣的買家,東南亞及國際收藏家亦熱衷參與競投。

 

相對來說,內地拍賣市場的限制較多,如高稅率、市場環境欠規範,外資拍賣行不能在內地拍賣文物,只能拍賣現當代藝術品及珠寶等。對國際拍賣行及海外收藏家而言,始終香港市場吸引力較大。

 

內地買家成拍場新貴

因此,香港吸引不少國際畫廊及拍賣行進駐,數目由2000年前的10間,增至2015年約100間。同時,如Art Basel、Art Central等大型藝術博覽會都在香港舉行,滙聚全球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令市場的交流和發展更蓬勃。香港拍賣場以亞洲藝術品為主,包括中國藝術品和書畫、現當代亞洲藝術品等,而奢侈品門類如珠寶、鐘錶、洋酒,也佔有一定市場份額。

 

隨着香港藝壇越見百花齊放,吸引多家內地拍賣行進駐香港,內地買家亦熱衷來港參與拍賣。程壽康表示,近年內地經濟迅速增長,內地新進收藏家佔香港蘇富比的拍賣額由2004年的約10%,增加至近年逾20%,2011年巔峰時期更躍升至40%,這些新富階層是藝術市場的強大推動力。

 

掌握收藏家喜好

隨着收藏家品味變得多元化、對西方藝術品需求增加,本地拍賣場為迎合市場需要而策劃新類型的拍賣會。程壽康以香港蘇富比為例:“我們由最初的瓷品工藝品增至現時11個拍賣類別。除亞洲藝術品外,越來越多收藏家鍾情西方藝術品,如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當代藝術、西洋古典油畫等。去年我們在香港春季晚拍,首次引入西方當代藝術,領銜拍賣品《毛主席》更刷新了紀錄。”

 

在程壽康眼中,蘇富比大部分客戶並非純粹投資,而是愛好藝術,但鑑於現時藝術品價格高昂,他們自然會考慮作品的價值與潛力。因此,蘇富比着重學術層面的梳理和發掘,精挑細選拍賣品,務求掌握收藏家的口味,如策劃多個拍賣專題,包括趙無極紙上作品、郎靜山攝影作品及吉原治良珍藏等,全部百分之百成交。

 

創新策展開拓市場

創新的策展概念有助開拓市場。蘇富比曾拍賣日本潮流教父NIGO的珍藏,以及跟人氣偶像兼收藏家T.O.P進行專場合作,均是創新舉措。早前舉行的“TURN IT UP”專場以年輕藏家的品味策劃,拍賣品包括當代及街頭先驅藝術家、新進藝術家的前衞之作。“‘TURN IT UP’的拍賣品全數拍賣出,反映亞洲年輕藝術愛好者數目和購買力都在迅速增長。拍賣有不少20至30歲年輕收藏家支持,最年輕的甚至在20歲以下,亦有‘第二代藏家’,當中亦見新客戶。”

 

蘇富比亦策劃嶄新的“人間異珍:奇‧趣”系列,涉足自然奇珍、西方古董、部落藝術,以至歐洲雕塑,與中國藝術品並列拍賣,今年已是第四度舉行,目的在於拓闊亞洲收藏家的眼界。程壽康深信,這些新穎的拍賣專題,有利推動本地的藝術市場的豐富多元,海內外買家自然客似雲來。

 

 

Mark Saunderson: 香港藝術市場具天時、地利、人和

2012年起,亞洲當代藝術展每年均在港舉辦兩次藝術博覽會,是亞洲歷史最悠久、最成功的酒店藝博會。亞洲當代藝術展總監Mark Saunderson既是藝術展的創辦人,亦是Fabrik Gallery的策展人,可謂見證香港藝術市場的發展興衰。“1992年我來到香港,當時全港只有不夠10間畫廊,更莫說有甚麼大型國際展覽。直至近年有很多藝術場所及公眾展覽相繼進駐香港,藝術品市場正處於一個不俗的發展環境,交投亦見踴躍。”

 

港優勢吸引畫廊進駐

從今年亞洲當代藝術展(春季展)數據顯示,展覽共吸引逾14,000位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出席,銷售金額估計高達2,800萬港元,兩者均創新高。當中85%的參展畫廊成功售出作品,反映市場氣氛暢旺。Saunderson說:“我們的藝術品售價由20,000至150,000港元不等,能吸引不同消費力的買家,讓買賣不局限於動輒千萬的名牌作品。

 

” 對於香港成為藝術新勢力滋養之地,Saunderson認同香港具有良好的營商條件,不論是地理優勢、完善的稅收及法律制度等,皆領先亞洲的其他地區,這也是他決定在港辦展覽的原因。“香港是貿易自由港,不設消費稅、增值稅及進口稅等,大大減低營運成本;加上香港擁有優越地理位置,配合便利的航空交通網絡,可以輕易將藝術品運送至亞洲各地,亦是與內地市場接軌的一道橋樑。”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海關程序簡單,有利人才、收藏家及資金進出香港,辦理本港公司註冊程序只需數千元,辦理時間不到兩天,因而吸引許多國際級藝術人才進駐香港,如美國的Gagosian、英國的White Cube及法國的Gallerie Perrotin等國際品牌畫廊,都紛紛涉足香港,有助提升本港整體藝術展覽的質素。與此同時,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行的亞洲分部都設於香港,令整個藝術買賣配套更為完善。Saunderson指出,藝術品買賣最重要是“Bring it in and out”,而香港正有這種流動性,從而鞏固其藝術貿易要塞的地位。

 

中國藝術登上世界舞台

以往歐美經濟較強,藝術品市場亦以西方藝術品為主流,但隨着中國經濟日漸壯大,收藏方向亦隨之轉變,富有東方色彩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備受重視,許多中國藝術家更視為具潛質的新血,陸續在世界舞台上亮相。正因香港的地理位置,以及與內地“互聯互通”的機制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不少藝術展覽都積極招攬內地人才,亞洲當代藝術展亦不例外。

 

以今年春季展為例,展覽特設“交叉視野:中國”項目,創作薈萃中國的過去與現在、傳統和當代、東方及西方的各種對比,展現中國藝術家的創造力。Saunderson坦言,一系列中國當代繪畫、雕塑等極受歡迎,如高小雲、丁文卿及尤洋等幾位藝術家的作品近乎全部出售。“中國藝術家擁有無限創意,不論是藝術品的質素及數量皆有保證。”

 

內地有愈來愈多高淨值人士參與藝術品交易,在市場成交量帶動下,中國藝術投資者的影響力日益重要。談及中國藝術發展對香港帶來哪些機遇,Saunderson認為,無論是藝術展還是客戶群將變得更多元化。“雖然內地不乏展覽設備,但稅收較重,運送及買賣成本也高,減低市場參與意欲。”因此,內地畫廊紛紛來港發展,Saunderson更透露,很多內地買家特意前來藝術展觀摩,對延續香港藝術貿易中心樞紐有正面幫助。

 

網上銷售平台降低成本

作為一個發展成熟的藝術品市場,除了要把握機會,更重要的是化危為機。Saunderson指本地藝術發展的隱憂在於高昂的租金:“展覽藝術品需要一定空間,但香港租金貴得驚人,部分畫廊為了應付租金,不得不偏向較受市場認受和商業性較高的藝術家,扼殺小眾藝術家的生存空間。”為解決這個問題,Saunderson創立亞洲最大型的藝術網站“當代藝術藏家”,發展成為全年無休的藝術品銷售平台,目前已上載逾12,000件作品,但他提醒從事藝術不能只靠單一途徑,還需要畫廊、網站、拍賣行及展覽互相配合,才能把藝術傳播得更廣。

 

香港將有多個大型藝術場所陸續落成,包括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更多更廣的空間予藝術家展出作品。Saunderson認為,這無疑會提升市民對藝術的關注及參與,把藝術植入每個人心裏。“我對本地藝術品市場抱有樂觀態度,現時本地藝術發展以民間自發組織為主,這是十分健康、自然的生態,我相信香港人有能力將本地藝術氣氛推至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