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年11月
大灣區概念下的青年新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年青人認識國家的重要窗口,加上語言、文化相近,交通網絡便利,香港年青一代可望於大灣區開拓創新創業前景。

 

黃克強: 結合大灣區概念 化身新創企業搖籃

創新科技是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合作的重點發展領域,香港科技園公司除推出一系列支援創業的計劃外,更將專責管理規劃中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預期可創造約5萬個職位,料可為銳意在創科範疇創一番事業的年青專才,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扶掖年青專才及初創企業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指出,任何社會皆不能欠缺工業及科研發展,由此才可實踐經濟多元化,避免因過於單一而於環球經濟動盪時受到更大衝擊。“創新科技是社會進步及利好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香港絕不能落後人前,當局近年亦逐漸投入更多資源於科研領域之中。”

 

香港科技園在推動香港創科發展領域一向擔當重要角色,日後在大灣區內同樣發揮關鍵作用。黃克強引述,每年香港科技園均舉辦職業博覽招攬科技人才,並推出多項創業培育計劃,成效彰顯。“目前約有650間本地、內地及海外科技公司在園區內營運,合共聘用近13,000人。當中近300間屬初創企業;而從事研發工作者則約有9,000人,比例甚高,由此可見香港科技園正為無數對創新科技具興趣及潛能的新一代專才,提供一展所長以至創業機會。同樣地,我們喜見愈來愈多投資者前來尋找具潛能的初創企業,共創商機。”

 

助創科人才創業圓夢

港深攜手發展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佔地87公頃,面積是科技園的四倍,地理位置優越。黃克強稱,園區可擔當本港及海外企業通往內地龐大市場的入口;另一方面也是內地企業藉“一帶一路”走到國際市場的出口,預期可集兩地所長,既有深圳投入先進的科研技術,也因應園區位處香港,將採用香港法律及土地行政制度,充分凸顯“一國兩制”的優勢,展現在創科上互利共贏的最佳體驗。

 

該園區涵蓋四大發展領域,包括機械人技術、生物醫藥、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黃克強補充,作為前所未見的科研合作項目,園區將引入高等教育、文化創意及與科研相關的配套設施,料可吸引本港、內地以至海外的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及高等院校進駐,除有助培育更多科研人才外,相信也可鼓勵更多本港年青一代投身創科領域,在開創個人事業的同時,亦為推動本港以科研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相對深圳,黃克強坦言,香港的創科發展起步稍遲,但現正急起直追,而且香港在金融、物流、商貿、生物醫藥及法治等各方面,皆具有獨特優勢,在大灣區內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前我與香港科技園董事會主席羅范椒芬前往中山、佛山及惠州等城市考察,當地政府均表示期待與香港合作,創造更大效益。有志投身創科領域的年青人,應善用由大灣區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藉參與由科技園公司舉辦的創業培育計劃,以至其他相關項目,實踐創意及理想。”

 

多元計劃發掘人才

有見及此,科技園今年亦舉辦了兩大創業支援項目,包括“環球創業飛躍學院”及“環球電梯募投比賽”。黃克強解釋,前者主要聯同來自不同科技範疇的合作夥伴企業,在為期三個月內,為參與計劃的各地初創企業,提供一系列密集式工作坊,助他們成功獲得業界及投資者支持,將研發項目商品化。

 

“至於環球電梯募投比賽,則於11月在環球貿易廣場天際100舉行,躋身最後100強的初創企業,將有機會向國際評審推介創業構思及商業模式。”黃克強稱,所有參加者皆獲安排參與多個工作坊及“特訓”,助他們捉緊乘搭電梯的一分鐘時間,以清晰簡潔而又具說服力的方式,向目標投資者“推銷”其創業構想,爭取所需資金。凡此種種,皆銳意協助更多年青創科人才實現創業理想。

 

人才是推動科研持續發展的核心,黃克強表示,政府及創新科技局有全面的人才配套政策,但當全球都在爭搶數據分析、醫療及科技人才之際,建議香港可透過稍作開放現時的入境政策,吸引更多相關尖端人才來港,為創科發展提供更大推動力。

 

 

 

王春新: 大灣區是香港年青人創業場

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屬國家重點建設,旨在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全面提升競爭力。香港銳意成為區內創新科技樞紐,推動業界更上一層樓,香港年青一代應如何掌握創業良機,同時發揮本身所長,以結合香港固有優勢,聯同區內夥伴,共同迎接更廣闊的發展機遇?

 

創科產業機遇所在

“香港未來應進一步提升經濟開放度,包括增進與內地各省市在人才、物資、資金及信息的流通便利,致力與連同澳門在內的10個大灣區城市,組成一個共同市場。”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認為,香港年青一代宜積極把握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特別是現時深圳前海、廣州南沙自貿區、橫琴創業園等地區,皆為來自港澳的新一代創業人士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在在為自覺在創新產業發展具興趣及潛力的年青人,帶來實踐創業理想的良機,故他們應主動爭取前往當地考察及探尋商機,此舉亦有助加快本港創新科技的發展步伐。

 

創新科技是不少初創企業的業務類型,也是不少香港年青人的專長所在。王春新表示,大灣區建設藍圖清晰,各個城市定位鮮明,廣東作為全國科技產品的龍頭,以創新科技驅動全國經濟邁向發展;深圳更是箇中翹楚,近年互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及文化創意等六大產業積極發展,逾三萬家科技型企業進駐當地,包括華為、騰訊、邁端、海能達及比亞迪等知名企業,在創新驅動發展領域中成效顯著。本港青年創科人才倘若北望神洲,定能憑藉區內協同效應,獲得更多機遇。

 

及早裝備提升競爭力

“深圳投入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與開發)的開支佔GDP比重超過4%,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王春新指出,相對而言,本港研發總開支佔GDP的比率約為0.73%,暫難望其項背。然而,早前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定下宏大目標,承諾於2022年本屆政府任期完結前,將研發開支佔GDP的比率倍增至1.5%,即每年達450億港元,並為企業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首200萬港元可獲300%扣稅,餘額獲200%扣稅,大大減輕年青企業的負擔。此舉同時亦展現當局加速推展創科產業的雄心壯志,有助提升年青人投入行業的信心。

 

同時,當局提出循八大方向加強創科發展,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開放政府數據、由政府帶頭改變採購方法,以及加強科普教育,如為大學研究資金預留最少100億港元額度,並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等,藉以支持研發活動。王春新喜見政府切實推行創科發展,營造合適生態及蘊釀優秀創科企業,有助香港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並為有志從事創科產業的莘莘學子及早裝備,日後進軍大灣區以至世界其他地方亦能具備競爭力。

 

港角色難以取替

對於香港在大灣區未來的角色定位,王春新坦言,香港因為其獨特優勢,包括經濟開放度、境外首要服務中心、龐大商貿規模,以及境外投資規模,加上“一國兩制”的制度支持,其他內地城市較難取而代之。

 

王春新相當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因廣東九大城市與港澳兩大特別行政區共同組建的世界級城市群,涵蓋三大國際級產業平台,計有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國際金融重鎮及世界級的商貿中心,對於年青創科與企業管理人才,可謂商機處處。

金融產業亦是大灣區的一大焦點方向,隨着近年大力推展,內地在綠色金融領域已取得一定成果,單是今年首三季已發行1,340億元人民幣的綠色債券,約佔全球總發行量24%,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因此亦成為香港年青人拓展事業的一個不可忽視方向。“香港未來在大灣區中應全面發揮在金融方面的固有優勢,推動金融科技的同時,亦不能忽視綠色金融的發展。”他建議本地企業可與內地在發行綠色債券等多元範疇加強合作,雙方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