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年4月
前瞻港深創科園未來機遇

早前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將於佔地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此舉將為本港創科企業帶來甚麼契機?港深兩地的創科合作又如何取長補短?

 

楊偉雄:把握河套優勢  開闢創科無人之境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落實無疑為香港的創科產業發展帶來契機,但背後還需有具潛力和活力的創科產業群作後盾。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指出,目前香港創科生態已有改善,初創企業有2,000多間,較2015年增加25%,其中35%創業家來自外地。他強調,數字上雖不及美國矽谷或以色列,亦有相當大的學習空間,但仍是令人鼓舞的成績。

 

創科園發揮凝聚效果

是次港深合作可互補不足。楊偉雄表示,深圳優勢在於本身是移民城市,雲集全國精英,人才源源不絕;香港的優勢則在於國際化,如上所述2,000多間初創企業中有近四成來自海外。若能夠有充裕土地空間、配套凝聚人才和企業,港深創科產業合作是大有可為。有謂香港已有科學園,何以還需要創科園?楊偉雄解釋,主要是土地面積問題,河套區面積是科學園的四倍,建築面積亦有三倍之多,相信日後香港的創科園區更能發揮凝聚效果。

 

楊偉雄認為,用落後於人來形容香港創科發展並不公平,雖然香港的確起步較遲,但經濟底子厚,全球創科形勢瞬息萬變,香港只要把握機遇亦可“發圍”。與深圳相比,深圳早於1996年已成立科創委,大力發展後來成為深圳創科界核心的南山區;反觀香港至2015年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相距足足19年。“可幸的是,我們成立後做了很多功夫,並非紙上談兵,亦成功促成與深圳今次的合作。”

 

事實上,業界對落實港深創科園的反應相當正面,楊偉雄說道:“業界本以為要再商討多時方可成事,豈料年初已達成協議。不少企業都希望在香港設立公司,利用港深兩地優勢,至今我們已收到不少公司的查詢。”

 

急起直追 再工業化

目前香港已出現去工業化的跡象,楊偉雄提出,香港必須推動再工業化,尋回工業的重心。他強調,所謂再工業化並非鼓吹香港走回頭路,走低增值路線,而是要集中研究開發(R&D)的發展。

 

楊偉雄指出,現時R&D只佔GDP約0.76%,私人企業在R&D的投資更低至近乎零,反觀內地、美國、新加坡等地的私人企業在R&D的投資是政府的三倍,他期望未來可透過政策提升R&D的質和量。他並建議,R&D的投放要符合市場和社會兩方面的需求,故日後創科園區亦集中火力發展四大重點領域,包括機械人技術、生物醫藥、智慧城市、金融科技。

 

楊偉雄在去年《商薈》4月號訪問中指出:“香港熟悉西方標準,能幫助國家設立更接近西方的標準。希望有一天,中國的標準就是全世界的標準。”他重申,香港的優勢在於一個“信”字,香港不會走低價路線,是compete on value不是compete on cost。

 

開闢創科無人之境

最後楊偉雄把創科發展提升到哲學的討論,引用前任美國國防部部長Donald Rumsfeld的概念:“終極目標就是找出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就是進入一種前人從未踏足的無人之境。”河套區創科園能否達到楊偉雄所說的這種境界,是未來值得期望的事。

 

徐立之:港深創科園能成為中國矽谷嗎?

創科產業是世界各國發展大勢,面對如此機遇,香港亦不怠慢。今年初,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落實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是香港區內最大型的創科平台。港科院院長徐立之表示,香港結合內地,兩者互補長短,可產生重大機遇。

 

結合香港人才和深圳技術

創科發展除了着眼於經濟價值,更重要是建立適合創科產業的生態圈。他指出,完整的生態圈需具備上游、中游及下游三大環節,三者環環相扣、緊密合作,創科園正好發揮內地和香港創科平台的優勢。“以足球隊為喻,球隊必須齊備前鋒、中場、後衛、守門員,即使湊齊人腳,但球員之間貌合神離亦無助賽事,所以合作和默契是致勝關鍵。”他認為,香港人思維創新、科學理論根基好,多為上游人才;深圳企業技術出眾、擅於實踐,多為下游專才,兩地各有可取優勢。

 

簡言之,創科園可望成為香港和深圳的接觸面,讓各方人才、技術互相交流。徐立之加以解釋,香港不乏專業的技術人才,但儀器配套不及深圳成熟,故香港可借助深圳的力量發展創科產業。同樣地,香港亦有吸引深圳之處,就是對知識財產的完善保障,令不少內地企業選擇來港設立研究基地。

 

政府要有發展決心和力度

為吸引更多人才聚集園區,徐立之建議政府考慮向園區的創科人員批發兩地過關的特快通行證。除了這些便利的措施外,他認為更重要是特區政府要有發展的決心和力度,抓緊機遇。“既然推動創科發展是政府的願景,她更加要加大力度、加多把勁,創科園佔地87公頃,對土地短缺的香港來說已是面積最大的的創科基地,反觀深圳可發展土地充足,隨時可撥出土地供創科產業發展。”

 

因此,徐立之期望下屆特區政府對發展創科產業切勿掉以輕心,政府可透過撥出資金、投放資源、推出合適政策來扶助產業發展,同時要積極推動官產學研四方合作。他特別提到,香港的大學之間因存在競爭而鮮有合作,期望創科園能創造空間容讓不同大學的合作和交流,共同促進香港的創科產業發展。

 

不要想着複製另一個矽谷

大家都對港深創科園期望甚殷,更認為兩地可攜手打造“中國矽谷”。徐立之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歷史的確會重演,但重演只是大方向,箇中細節不會重複。“矽谷的成功在於全美國人才聚集一地,互相交流,達到良性競爭。香港單在人才數量、市場規模已不能同日而語。”他強調,香港擁有很多傑出科學家,但人數始終難以與美國相提並論,除非香港能夠吸引全國甚或全球華裔科研人才聚合,但這就取決於香港對發展創科基地的眼光和投資。

 

徐立之奉勸,香港可以參考矽谷的成功經驗,但不要想着複製另一個矽谷。他指出,很多地方都曾立志成立另一個矽谷,但最終只有以色列做出成績。“以色列是個有趣例子,因美國很多傑出科學家都是猶太裔,故他們都願意回流以色列為當地創科產業盡一分力。”他表示,香港如想模仿以色列的成功經驗,先要問問自己:河套園區有號召全球華裔科研人才的魅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