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同心抗疫 走出困境

香港須切實提高長者及兒童的疫苗接種率、研究及購買新疫苗、準備足夠的隔離和治療設施,並為進行廣泛的檢測而配備的有效家居檢疫或隔離的措施。如此方能奠定長期抗疫路線的基礎,為經濟民生的恢復創造條件。

 

新冠疫情已持續逾兩年,全球社會經濟民生廣受影響。香港2022年1月初開始爆發的第五波疫情,是本地所歷經最嚴峻的疫情局面:單日新增確診宗數曾超過七萬宗,累積確診多達119萬人,逾9,000人失去生命,當中超過九成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疫情亦對香港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失業率升至4.5%,且呈持續上漲趨勢;中小企業務收益指數由一月在收縮區域的37.8顯著下跌至29.9,是自2020年年初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恆生指數則發生大幅波動,曾兩天內急跌一成。第五波疫情的大爆發,超出港府應變能力,香港民生及經濟一度風雨飄搖。

 

國家援助 香港 “重生”

千鈞一髮之際,國家伸出援助之手,二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盡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中央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全力支持和幫助特區政府作好防疫抗疫工作,實現內地專家組快速到港、核酸檢測人員從各地匯集;火眼實驗室、移動檢測車、七天建成方艙醫院;物資經水路、陸路抵達,盡力維持了香港鮮活食品的正常供應、平穩物價。凡此種種,無不充分體現國家對香港的關懷和照顧,為港抗疫工作注入了強心針。

 

然而,“打鐵還需自身硬”。雖然有國家的支援,在香港的抗疫過程中,特區政府應負起主體責任。特區政府在參考內地專家意見後,三月起集中力量以“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為目標,全力推進抗疫工作。通過改善疫情資訊發放、將伊利沙伯醫院等醫院轉為救治重症病人的定點醫院、支持醫管局購入口服藥、提升亞博社區治療設施容量、設立多間暫託中心、加強支援居家抗疫人士,及向全港市民派發“防疫服務包”等措施,將香港日確診人數從高峰期的每日三至七萬餘人,降至每日200餘人,取得階段性勝利。

 

漫漫前路 長期路線

在疫情稍為回穩,民眾抗疫疲勞之時,香港抗疫之路應何去何從?面對新冠疫情,不同國家或地區採取主要兩種策略,即“動態清零”或“與病毒共存”。兩者並非意識形態或原則之爭,而是根據當地實際條件,包括醫療資源、人道取態、政治經濟體制等,採取最適合當地的措施,但所追求的均是同一個目的,即群體免疫。這有三種方法可以做到,一是接種疫苗,二是自然感染,三是兩者兼俱。中國側重接種疫苗,英國側重自然感染。雖然“動態清零”未有明確的定義,我們所知的做法包括“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及“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目的是為拯救生命。“動態清零”並非要求“絕對清零”。實際上,從某程度上來說,在抗疫過程中,隨着新冠病毒的變異,間中會有與病毒共存的時刻。我們不能接受的,是某些國家所採取的“躺平式”與病毒共存。為在合適的時機下採取更開放式的“動態清零”,香港須切實提高長者及兒童的疫苗接種率、研究及購買對變種新冠病毒俱更高防疫能力的疫苗、準備足夠的隔離設施和治療設施,以及為進行廣泛的檢測而配備的有效家居檢疫或家居隔離的措施。唯有如此,方能奠定長期抗疫路線的基礎,並為處於抗疫疲勞的市民帶來希望和喘息空間,為經濟民生的恢復創造條件。

 

組合拳促經濟復甦

眾所皆知,香港2022年經濟第一季度無可避免會因疫情陷入收縮,打斷之前連續四個季度復甦的勢頭。全力抗疫不僅關乎市民的生命健康,更關乎企業的營運空間及市民的生計和生活。立法會急市民之所急,議員在諮詢過程中各抒己見,並將市民和業界聲音帶入議會,提出優化“防疫抗疫基金”和重新推出“保就業計劃”的建議,並強調加強監管,確保公帑合理使用。財務委員會二月中迅速審議通過第六輪27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撥款申請,大幅增加各範疇資助金額,並涵蓋上一輪未獲支援的行業,更首次對失業人士提供一次性支援,以解燃眉之急;四月中通過經完善的新一輪保就業計劃,以協助中小企渡過難關,為香港經濟保留元氣。

 

此外,復甦經濟須重新與外接軌。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雖短期未能達至群體免疫,但應未雨綢繆,不能獨善其身或自閉封關,須及早考慮和商討應該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和什麼條件下,以及在不放棄“動態清零”的前提下,開放邊境與國際社會和經濟接軌。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