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突破性解決香港土地房屋問題

特區政府應徹底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因為這其實代表着香港一半以上的各種問題,關乎民心向背和發展前景。

 

土地政策是“萬物歸宗”政策,無論公共政策涉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住房問題、宜居問題、民生工程、基建及社區設施等,或多或少都涉及土地供應。解決土地供應問題足以解決香港需面對的一半以上的各種問題,關乎民心向背和發展前景。特區政府應拿出更大的勇氣、決心和動力,迎難而上,徹底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土地短缺問題。

 

北部都會區 策略新突破

《施政報告》的最大亮點是行政長官提出將於未來20年間,構建總面積達三萬公頃的“北部都會區”。宏觀地看,這不只是為香港謀劃新的發展機遇、結合“開拓土地、增建房屋、推動創科”三者於一身的規劃願景,更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推動力。

 

根據《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這願景估計能開拓約600公頃房屋及經濟發展用地、容納250萬居住人口、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更值得關注的是,其“雙城三圈”的跨地域規劃概念,突破了深港兩地固有的行政界線,對推動兩地深度融合,共同促進經濟、創科、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合作,極具策略性和前瞻性。事實上,跨地域規劃概念是香港回歸以來首次提出,行政長官與其管治團隊,充分理解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性,敢於以新思維為香港勾劃未來藍圖。

 

不過,“北部都會區”是相當長遠的規劃,未來能否順利推進、速度是否符合大眾期望,關鍵則在於政府的執行能力,否則再好的構想都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首先,在交通配備上,“北部都會區”將以鐵路為運輸系統的主要骨幹,其中由落馬洲河套區伸延至新皇崗口岸的“北環線支線”,以及港深創科園的對外交通聯繫,對於新田科技城能否匯聚人才、提升資源流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香港興建鐵路動輒要花上十多年,工程超支延誤屢見不鮮,相反深圳的基建工程速度相當快,“十四五”規劃更要求深圳在2025年完成皇崗及羅湖口岸的重建工程,但北環線的支線延伸工程仍未動工,可見兩地的發展在現實上存在不少落差,情況並不理想。“雙城合作”絕不能只當作口號,政府應盡快改革行政機制及工作流程、精簡法定程序,方能跟上深圳的步伐,共同發展。

 

另一個激活“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元素,是要建立完善的創科生態圈和產業鏈,吸引中外優質創科企業進駐新田科技城,聯同深圳科創園區形成產業群,繼而引領香港經濟轉型。就此,政府可以借鑑兩大競爭對手新加坡及南韓的措施,例如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稅務優惠,甚至免費向合資格企業出租用地,以提升創科企業落戶的誘因。與此同時,香港應善用自身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與內地擅長轉化科研成果互補,抓緊有助本港科研全面發展的重大機遇。

 

研加快建屋 促安居宜居

居住乃民生之本。“住得細、住得貴”是很多香港家庭的寫照,人均居住面積僅得約160平方呎。事實上,本屆政府一直以迎難而上的態度,嘗試解決問題,包括已覓得未來十年用作興建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落實劏房租務管制等。不過,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何時才能“上樓”。未來十年,目標興建的33萬個公屋單位,有三分二於“後五年”落成,相信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短期仍會破頂上升,房委會和房協必須壓縮建屋程序,同時引入嶄新的建築方法,加快建屋進度。

 

在宜居方面,政府已更新《香港2030+》規劃策略研究,將人均居住面積目標提升至215至237呎。然而,要使只有百餘呎的“納米樓”絕迹,除了要恆常在未來賣地計劃加入單位面積下限條款,也要研究能否杜絕“納米樓”出現於涉及“舊契樓”或補地價重建項目。長遠而言,政府必須積極造地,推進“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願景,同時壓縮土地開發流程,以及在可行的情況下增加地積比率倍數,以紓解房屋供求失衡的死結,才能達至“面積增、單位增”的雙贏局面。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