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融入雙循環格局互補互惠現雙贏

香港與祖國唇齒相依,國家“雙循環”戰略佈局對香港有深遠的影響。香港應抓緊機遇,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新形勢下積極融入國家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是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旨在釋放內需潛力,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過程,令內循環成為國內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同時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世界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新格局,帶動世界經濟復甦。

 

藉新格局突破香港發展瓶頸

毋庸置疑,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國家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對於這項國家新戰略,港人有多少認識?香港應該如何抓緊在新形勢下的定位,發揮好“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積極投入構建這個新發展格局,藉此突破自身的發展瓶頸?特區政府又應如何令廣大市民擁抱這些機遇,繼而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出路?凡此種種,均需要特區政府發揮領導的角色,提供適切的支援及連繫促成其事。

 

香港與祖國緊密相連,“雙循環”必然是關乎香港未來的戰略佈局。新冠肺炎疫情大大加速了世界變局,加劇逆全球化的趨勢,產業鏈重新洗牌,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字,去年全球的外國直接投資按年大幅下滑近四成,中國是少數逆勢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之一。與此同時,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在一些國家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更有國家為了遏制中國經濟發展,不斷找藉口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作出不符合國際法的所謂“制裁”。香港在這場大國博弈中不能幸免,故此“雙循環”將是“於變局中開新局”的出路。

 

綜觀任何大國的經濟發展規律,均是逐步從外向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內循環為主。國家經過多年由出口帶動的高速增長後,已邁進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而且國家具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工業體系,還包括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當中更有四億多屬於中等收入群,可見我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龐大。

 

透過大灣區迎接“雙循環”發展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無疑是香港參與內循環的最佳切入點,香港的支柱產業固然大有可為,新興產業、創新科技更是如魚得水,可與大灣區的產業配套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科技等產業,推動經濟轉型。而各行各業例如文化創意、高等教育、人力培訓、醫療,以至各種高質素的香港品牌,亦可馳騁於這個大市場。再者,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商貿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處於“雙循環”發展格局中內、外循環的交匯點,可連接東南亞國家聯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及“一帶一路”等區域經濟,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爭取成為“雙循環”樞紐。

 

當然,要構建“雙循環”仍需很多部署,亦有待解決各種瓶頸問題和制度的壁壘。香港其中一項部署應是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健全現代流通體系,發揮資本市場對於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準循環的樞紐作用。香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亦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至關重要。它可在創新金融、絲路金融、民生金融及綠色金融等領域與內地加強合作,促進創新科技與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帶動首次公開招股、財富管理和人民幣離岸市場加快發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此外,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數字人民幣的戰略作用將更為重要,大灣區已被指定為試點之一,香港可充當數字人民幣走出國際的“排頭兵”,同時推動香港金融向數字化轉型。

 

寄望年青人摒除誤解

展望未來,我期望港人,特別是年青人,認識到“雙循環”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並把目光放遠,不要因誤解和偏見而妨礙他們到內地追尋夢想。中國是引領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大引擎,香港要振興疫後經濟,必定要更深度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令經濟復甦之路走得更快更穩。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