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扶助社會 跨越疫境

疫情持續嚴峻,政府應該繼續支援基層市民、中小微企及最受影響的行業,並考慮適時推出消費券。在推行新政策或法例前,更應對營商環境特別照顧。

 

衝擊全球的“黑天鵝”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之漫長、巨大和深遠,事前沒有人能夠預見。執筆時全球確診個案累計已接近一億宗,造成逾210萬人死亡,本港亦累計有超過一萬宗確診及169宗死亡個案。全球不少地方為了應對反覆嚴峻的疫情,仍在間歇推行不同程度的社交距離以至封城鎖國措施。世界經濟因此陷入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估算去年全年收縮4.4%,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錄得正增長,各地政府都要大灑金錢力圖挽救經濟、支援生計大受影響的人民(特別是基層市民)以維持社會穩定,亦是政府應有之義。

 

疫苗出現帶來曙光

自去年底,多種新研發的新冠病毒疫在各地紛紛開始接種,令“抗疫戰”漸露曙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可回復正增長5.2%,但是疫情的發展仍然是有很多未知數,世衛已經預告抗疫之路仍很漫長,經濟復甦方面亦充滿變數;換言之,全球還要經歷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各地政府現時面對最迫切的要務除了是抗疫之外,相信就是如何在本身財政緊絀甚至是債台高築的情況下,繼續適切扶助正在水深火熱的企業及人民堅持下去,直至抗疫戰勝利後的黎明,香港特區政府也不例外。

 

特區政府為了應付新冠疫情,至今已經推出了逾3,000億元的防疫抗疫、撐企業、保就業,及紓解民困的措施,總額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1%,但是在疫情下本港去年全年仍然預料會收縮6.1%。企業無法可施,唯有在人力支出方面以裁員、無薪假、停薪留職等方式應對。去年10月至12月的失業率為6.6%,就業不足率亦有3.4%,各方均憂慮在11月底第二期“保就業”計劃結束後,中小企支薪再無政府支援,生意又未有起色,或會在春節前後再掀裁員甚至倒閉潮,觸發骨牌效應。現時外界唯有寄望在疫苗接種普及後,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各種經濟活動可逐步回復正常。

 

抗疫之路仍然漫長

按照當局的最新估算,香港可安排市民於3月開始安排市民分批接種疫苗,但是何時能達至專家所指的“群體免疫”門檻,即是有六、七成人通過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而獲得抗體,仍然要視乎多個因素,包括整個接種疫苗的安排是否周詳及順暢、過程中出現敏感個案的機率及程度、市民對疫苗的信心及接受程度、疫苗的保護力等。參考外地率先安排群眾接種疫苗的國家如英國、德國、美國等,都出現過一些狀況,例如是運輸時未有保持疫苗所需的低溫、接種疫苗後出現少數嚴重敏感甚至死亡個案等,香港方面都要有所警惕,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好準備。

 

針對性助中小微企

無論如何,港府最新的估計是本港今年上半年的經濟仍然難有起色,要等至下半年才可望有較強的復甦動力。鑑於疫情持續嚴峻,政府應該繼續針對性地支援中小微企,幫助它們渡過難關,及繼續推出適切的逆周期措施,包括加強支援最受影響的行業;考慮適時推出消費券以刺激消費;對企業在稅務及政府收費上特別安排,例如適度減免或准予延期繳交等。另外,在這艱難時期,政府在推行新政策或法例前,應對營商環境特別照顧。至於正受失業或開工不足困擾的基層市民,政府應該進一步強化失業綜援安全網,並且可在已計劃開設的三萬個有時限職位之外,因應推行抗疫措施的需要增聘人手。這既有助促進就業,亦有助解決現時追蹤患者個案、安排檢疫隔離檢測等工作缺少人手的問題,從而提高抗疫成效。

 

為了應對疫情,本年度本港的儲備預計會急降至只餘12個月政府開支,為回歸以來最低數,亦錄得歷來規模最大的3,000億港元赤字,的確須審慎應對。當局應對本港公共財政長遠的可持續檢討及拿出優化方案,再推動研究擴闊稅基,讓公眾討論。與此同時,政府須集中資源,竭力“清零”,推動本土及對外經濟恢復正常,並積極為未來發展鋪路,全力支援港人港企參與大灣區及區域發展,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及融合國內“內循環”和“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尋求新的增長點來創造收入,扶助各階層一同穩步走向經濟復甦。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