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減輕醫院負荷由基層醫療做起

過去近20年,香港錯失了推動基層醫療的機會。以社區為定位,將是有效推行基層醫療的關鍵。

 

行政長官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佈投入額外資源,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和將中醫藥正式納入本港醫療發展。政府肯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減少住院需要。除了去年決心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外,特首又承諾加強與地區上的其他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設施的協調,以便照顧在社區內居民個人健康需要。上述種種,都是改善公營醫療系統的好開始。

 

香港的醫療系統大概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基層、專科及醫院服務。作為公共衞生第一道防線的基層醫療,是市民在求診過程中首個接觸的層面,當中包括促進健康、預防急性和慢性疾病及其治療和護理、健康風險評估及疾病偵察、支援病人自我管理,以及為殘疾人士或末期病患者提供支援和紓緩治療。

 

缺乏有效執行機制

過去香港有沒有做好基層醫療?不妨由回歸初期說起。當年政府曾銳意搞好基層醫療,希望能夠減輕對醫院的負荷。當中首推是在全港18區開設長者健康中心,為各區長者提供基層健康護理服務,以減低他們染病和罹患殘疾的風險。可惜,有關服務始終缺乏有效的執行機制,只透過衞生署擔當宣傳角色,並提供簡單的量血壓、驗糖尿等身體檢查、健康輔導、健康教育及治療等服務。對於體弱多病的長者來說,這些服務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患病了只能回到急症室求診。況且,過去十年,長者健康中心的會員人數只佔整體長者人口約4%,服務可算是杯水車薪。

 

2010年,特區政府公佈《基層醫療發展策略文件》,提出跨界別基層醫療協作,以處理社區不同病患者的需要。八年過去,政府並無加緊重視基層醫療。結果,在公私營基層醫療與長者健康中心等的醫療單位各自為政,又沒有相應配套,也缺乏政府足夠的資源和支持下,一場又一場的大型流感爆發,不但一次又一次把公營醫院迫爆,更把整個醫療系統的問題一步一步暴露出來。

 

慢性疾病有增無減

香港的人口結構正出現顯著變化,人口老化而港人又漸趨長壽,相繼而來是各種複雜的慢性疾病日見普遍。港人最常患的慢性疾病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關節炎、骨質疏鬆、心臟病等,因而對跨專科病症的服務需求有增無減。

 

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顯示,現時全港有約130萬人患慢性疾病,即每五人就有一名病患者,同時患有三種慢性疾病的人數比例,由2011至12年度佔11.5%,增至2016至17年度佔19.1%;同時患兩種慢性疾病的比率,也由37.2%增至40.2%;加上長者人口在未來 20 年將上升至約120萬人,至2066年更會達259萬人,佔整體人口約37%,意味着長期慢性疾病患者的數目只會不斷上升。

 

中醫服務減輕壓力

香港的公營醫療已經超出負荷,加上社會貧富懸殊,長者和低收入人士受制於經濟問題,只能依靠公營醫療系統,這對本港的醫療體系構成巨大挑戰,最終受損是市民的健康。如果政府希望發展基層醫療以減少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需要在資源上全面配合。

 

此外,在推動基層醫療的過程中,中醫亦應在公營醫療系統中擔當一定的角色。相對西醫使用昂貴專利儀器和藥物,中醫在問診器材和草藥方面的成本較便宜,政府的醫療開支可以相應減低。中醫的預防疾病概念,亦有助減低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如果政府能夠繼續加強推廣並將醫療券用於中醫和簡化行政程序,將有望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巨大壓力。

 

關鍵在於社區定位

過去近20年,香港錯失了推動基層醫療的機會,要追趕失去的時間並不容易。而且基層醫療需要由很多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提供服務,涉及層面甚廣。若能做到以社區為定位,從中協調,將是有效推行基層醫療的關鍵。若大部分的初期病患者能有效處理,使到第二層和第三層的醫療系統可以集中處理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病人就有望獲得更方便、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