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會長專欄
會長專欄 -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城市群

蔡冠深博士 (第50屆會長) 2017年4月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突破三地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為區內帶來龐大新機遇和經濟增長新亮點。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首次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地位與功能。過去數年,我一直有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呈交政協提案,從深化產業支援與合作、到提升交通基建便利化等提出建議。我相信,強化珠三角城市群合作可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競爭力和發展動力,打造媲美大東京灣、紐約都會區和三藩市灣區的國際知名大都會圈。

 

發揮香港金融服務領先優勢

香港是海外和內地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金融平台。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不斷發展,對投融資項目、企業發債、上市集資、銀團貸款等金融服務需求勢將顯著增加,粵港澳應積極加強三地跨境企業融資和金融服務合作,善用香港在全球新股上市集資市場的領先優勢,為區內提供更全面的投融資安排。香港亦應爭取中央政府支持建立人民幣雙向流動機制,並在前海、南沙、橫琴自貿片區先行先試,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與周邊東盟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人民幣貿易與投資往來做好準備。

 

香港更可探討與深圳加強金融創新發展,結合傳統金融服務與創新支付和風險管理模式,並透過“深港通”平台進一步加強股票市場互聯互通。與此同時,李克強總理提到今年擬在港推出“債券通”,容許外資透過香港買賣內地債券,加上香港早前獲接納成為亞投行新成員,這些均有助進一步鞏固香港金融服務的中介功能,長遠可帶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參與內地金融市場和“一帶一路”基建融資的超級聯繫平台。

 

強化區內產業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多元化產業群,各具優勢,如香港金融和專業服務、澳門會展及商務旅遊、深圳高新科技、佛山和東莞更有製造業和運輸物流業,為大灣區發展提供重要的經濟基礎,惟必須要確立自身定位、互補優勢,避免重覆發展,造成資源浪費。

 

粵港澳政府可探討藉着財政支援與政策協調,鼓勵三地企業加強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理、佈局優化的產業群,例如通過落馬洲河套區“深港創新及科技園”的發展,推動灣區內創科企業與傳統工業合作;澳門亦可加強在葡語系國家的商貿與旅遊業務聯繫,配合香港專業服務、市場推廣、貿易融資等優勢,共同拓寬灣區內的市場發展空間。

 

加快“一小時生活圈”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帶動跨境人流物流的快速增長,對打造“一小時生活圈”有迫切需求。隨着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相繼落成,加上深中通道工程於去年展開,區內貿易和人才流動將會更為緊密。

 

然而,完善的基建硬件亦要有良好軟件配合,期望粵港澳可積極考慮簡化口岸通關手續,並探討放寬私家車申請跨境牌照的限制、實施過境私家車一次性特別配額等措施,惟過程中宜詳細研究外來汽車對道路承載能力和交通安全等問題。

 

設立大灣區統籌委員會

鑒於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不同範疇的協調與管理,期望中央政府可研究設立由中央有關部門和粵港澳官員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籌委員會,為推動大灣區建設制訂政策措施,包括考慮以相互持股或合組上市公司等形式管理區內金融與基建重點設施,打破因行政區劃造成的管理障礙。當局亦可推動組建由三地政府牽頭,包含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大商會參與的聯席會議,協助提供意見和落實推廣。

 

統籌委員會亦應探討成立運輸基建協調中心,推動粵港澳三地機場、港口、鐵路進行協調分工,更合理和有效運用彼此的資源及優勢,全面提升大灣區交通樞紐的功能與效率。

 

總言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突破三地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為區內帶來龐大新機遇和經濟增長新亮點。粵港澳必須抓緊機遇,着力發揮自身優勢,深化彼此合作關係,定能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推動國家以至全球區域經濟增長的一顆閃耀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