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會長專欄
會長專欄 - 多管齊下開拓土地資源

蔡冠深博士 (第50屆會長) 2018年10月

 

特區政府有必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積極增加短、中、長期土地供應,充分善用現有土地資源,並從多方面增闢可發展土地空間,為本港長遠發展提供持續而穩定的土地供應來源。

 

土地短缺問題近年一直困擾香港,對社會民生、營商以至經濟持續發展均帶來相當影響。中總對此亦十分關注,早前已分別在呈交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意見書及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直接反映意見,期待當局能多管齊下,加快釋放未被善用的土地資源,並透過公私營合作、填海等增加新的土地儲備。此外,在大灣區發展新契機下,香港更可探討與區內城市協調資源運用,共同構建可持續的土地供應模式。

 

公私營合作發展閒置農地

除了房屋供求失衡帶動樓價持續攀升,工商界亦一直關注本港高昂的租金令企業經營成本遞增,尤其是限制了中小企及初創企業發展空間,減低海外機構來港投資落戶的意欲,損害本港整體競爭力。

 

要解決燃眉之急,其中一個可行辦法是透過公私營合作,釋放由大型發展商持有約1,000公頃的新界農地,以便於短時間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我們認為,特區政府可訂立公平、公開及透明的機制,在發展商承擔相關補地價開支及建屋費用的前提下,靈活處理土地用途改劃、放寬地積比率等各項申請,並提供適當基建設施配套,以助加快釋出閒置農地作其他用途。扣除發展商需按協定替政府興建的公營房屋,餘下的土地既可作私營房屋發展,也可調撥部分作工商物業等用途,配合本港整體發展所需。

 

填海造地增加長遠儲備

中長期而言,特區政府必須着力建立土地儲備,而填海便是最切合本港實際需要又合乎效益的做法。填海既不涉及收回私人土地或安置原有居民等問題,最新的填海技術亦可減低對附近水質和生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填海能夠創造大片新地,方便為未來社會發展作靈活而全面的土地規劃。

 

事實上,香港山多平地少,多年來均透過填海增闢土地,惟自2001年起填海工程幾乎完全停頓,令近年土地供應出現嚴重落後。要扭轉現況,當局可積極探討於維港以外近岸填海,同時亦應儘快就興建中部水域人工島展開可行性研究,落實發展兼具新市鎮及商業區功能的“東大嶼都會”。配合日後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道系統、11號幹線等基建項目開通,人工島將有助加強大嶼山與港島傳統核心商業區、新界西及珠三角之間的連接,並帶動大灣區跨境往來互動,強化大嶼山作為通往大珠三角以至世界各地的“雙門戶”戰略地位。

 

區域協作突破資源限制

隨着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發展,本港也可藉此突破現有土地限制,聯同區內其他城市實現協調發展。例如,特區政府可探討與深圳、珠海及澳門當局於鄰近大嶼山分流的桂山島或其他合適離島,共同興建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此舉不但有助本地港口業轉移部分產能及擴大發展空間,香港也可憑藉專業服務優勢,發展航運保險、海事仲裁等配套服務,推動大灣區成為亞太區高增值航運中心。

 

此外,粵港澳三地政府亦可研究於無人島合建垃圾焚化爐,一方面騰空寶貴的土地資源作更有效發展規劃,另一方面也有助改善區內環境質素,構建共同優質生活圈。

 

總括而言,土地短缺問題對經濟民生發展造成不少限制。特區政府有必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積極增加短、中、長期土地供應,充分善用現有土地資源,並從多方面增闢可發展土地空間,為本港長遠發展提供持續而穩定的土地供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