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ress Release
「中總論壇2022」圓滿舉行

「中總論壇2022」圓滿舉行

袁武籲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雙循環策略

茂波 林毅夫 邱騰華 巴曙松剖析經濟前景與香港定位

蔡淑嫻 王天義 黃元山前瞻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中華總商會日前(14日,星期五)舉辦「中總論壇2022」,以「新發展格局與香港角色」為主題,邀請財政司陳茂波司長擔任主旨演講嘉賓,探討新一年經濟形勢與發展前景。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林毅夫院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邱騰華局長,以及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分別擔任專題演講嘉賓,剖析環球及內地經濟新形勢,以及香港的功能定位。

 

論壇並設對談環節,林毅夫教授、邱騰華局長聯同創新及科技局蔡淑嫻常任秘書長、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王天義主席、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博士,就深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香港規劃發展分享意見。

 

今年中總論壇是該會年內舉辦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袁武:全面配合國家「十四五」雙循環策略

中總袁武會長致辭時表示,新冠疫情反覆,Omicron變種病毒更為全球經濟增添不確定性,加上中美關係走向、國際地緣局勢、環球金融市場發展等仍充滿變數,為新一年經濟帶來挑戰。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和完善選舉制度全面落實,開啟愛國者治港、良政善治新局面。香港可充份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全面配合國家「十四五」雙循環策略,助力內地高品質發展,也推動香港經濟邁向多元化發展。

 

陳茂波:本港經濟處增長軌道

陳茂波司長表示,2022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亦將是香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之年。如能成功讓本地疫情盡快回穩,而外圍環境沒有顯著惡化,香港經濟在2022年應會繼續處於增長軌道。

 

陳茂波強調,完善選舉制度後的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已宣誓就職,香港已開啓了良政善治的新篇章,特區政府將更好地與立法會同心合力,解決香港深層問題。香港也要時刻對外圍環境變化保持警覺,警惕美國等西方國家持續對內地的打壓,因應局勢自我調節及適應。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並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香港積極推進大灣區建設,既可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亦可成為國際循環的「促成者」,以強化本身作為中介人、試驗田、防火牆等角色和功能,促進與內地和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從中獲取巨大商機。

 

林毅夫:香港可發揮金融、商貿、科技相對優勢

林毅夫教授就「十四五」、雙循環和香港的功能定位三方面進行分享。他指出,內地要在本世紀中葉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到2049年人均GDP須達到美國GDP的一半。內地必須爭取在「十四五」期間達到年均GDP增長6%的目標。當前,中國資本充裕,應朝向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強調要推進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正好助力有關產業形成有效集群,締造規模經濟的優勢。

 

林毅夫表示,香港是國際金融、商貿及科技人才中心,在金融服務、商貿往來聯繫、科技人才培育擁有優勢,應結合內地珠三角等地的製造業,以及國內龐大市場和勞動力,發揮粵港澳各自優勢,提升整體競爭力。香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貢獻,將可帶動其經濟進一步發展,並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邱騰華:加入RCEP助拓展經貿商機

邱騰華指出,內地於2001年加入世貿,為全球貿易注入新動力,亞洲地區於全球貿易所佔份額亦顯著上升。隨著RCEP正式生效,全球經貿發展重心進一步東移。RCEP涵蓋15個經濟體,佔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經濟總值佔全球接近三成,預計未來10至20年,有關份額將持續增加。

 

過去數年,特區政府一直致力爭取成為RCEP一員。邱騰華強調,香港加入RCEP已成為社會共識,未來香港必須透過建立更多自由貿易協議,通過區域性、多邊性的貿易協議平台,為營商者提供穩定的貿易環境和發展機遇,有助拓展香港的貿易及專業服務業,亦可讓香港在參與內地雙循環、內地與國際之間貿易往來的各個層面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巴曙松:香港可引領大灣區金融創新發展

巴曙松教授認為,香港有條件成為引領大灣區金融發展、帶動創新,扮演推動內地與環球綠色金融市場發展的聯繫人角色。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積極推動數字貨幣發展,內地也推動數字人民幣的開放使用,香港也要為積極就相關發展做準備。此外,跨境理財通啟動,有助內地資本項目的跨境交易進一步開放,為香港參與跨境投資和資金互認提供新資金循環渠道。

 

巴曙松強調,大灣區擁有多體制並存、市場化主導和開放性等特質,為金融創新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大灣區可借鑒歐盟「單一通行證」制度的經驗,落實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融合、金融服務一體化發展。香港擁有對國際開放的獨特優勢,對國際市場動態尤其靈敏,也了解內地市場需求,可擔當內循環和外循環相互連接和互動紐帶。香港在債務融資、IPO市場佔有領先地位,擁有多元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生態圈,有條件在大灣區發展進程中引領創新,服務大灣區實體經濟,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他建議粵港澳三地積極探討透過大數據分享和應用,推動大灣區金融持續發展。

 

嘉賓對談:為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建言

對談嘉賓就如何深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香港規劃發展分享意見。林毅夫表示,內地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給香港龐大機遇;中美關係緊張,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轉到香港上市,有助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此外,香港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將有利香港推動商貿、科技及旅遊業等多方面發展。邱騰華亦指出,「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要建設八大中心,當中香港在航空樞紐的發展潛力無限,去年雖有疫情但香港空運量不跌反升,高增值貨運亦日漸倚重空運服務,加上與周邊機場合作,香港可望與整個大灣區物流、基建共同發展,預期在疫情消退後,本港的空運需求將會更為殷切。

 

蔡淑嫻強調,香港要發展成為創新科技中心,除了資源和資金投入,最重要是解決用地問題。河套區連同新田科技城合共提供540公頃用地主力發展創科,並著力與深圳加強合作,鼓勵本港研發機構善用深港創科合作區,本港七所大學亦有計劃甚已於大灣區城市設立分校,集合大灣區創新力量,強化香港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城市的創科合作。王天義亦認同,香港擁有世界級大學和健全科研設施,可通過結合大灣區發展,促進企業主導創科產業發展,培植創科大型企業,以及聚焦綠色低碳發展。他期望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吸引世界級高端製造企業來港投資,做好綠色低碳佈局,打造完善的工業園區,並把對深圳一部分適合在香港發展的工業引到香港。

 

黃元山分析大灣區機遇對香港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重要性,認為北部都會區必須推動科創企業化發展。他建議特區政府為本地初創企業進入大灣區提供支援,例如快速獲取內地知識產權認證等,支持初創企業在內地市場茁壯成長。他提到北部都會區必須推動多元產業發展,例如對接前海發展金融科技、中部的生物科技、以及蓮塘的食品科技等,才能把區內整體產值做大做強。

 

王惠貞副會長主持專題演講答問環節,蔡冠深永遠名譽會長擔任對談環節主持。鑒於疫情關係,今年論壇於線上進行,演講嘉賓和參加者透過視像方式進行交流互動。參與活動的中總首長尚包括李應生、楊華勇、胡曉明、謝湧海、張學修副會長,胡經昌、林廣兆、林銘森、陳幼南、方文雄、劉鐵成榮譽會長,以及該會立法會代表廖長江議員,聯同一眾常董、會董及會員,工商團體領導,本地、內地及海外友好商會領導,工商專業人士等逾2,000人。

 

香 港 中 華 總 商 會

2022年1月17日

 

 

2022中總論壇演講及對談精華

 

歡迎詞

袁武先生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

  • 過去一年,新冠疫情反覆,近期Omicron變種病毒亦為全球經濟增添不確定性,加上中美關係走向、國際地緣局勢,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息率走勢、以至環球金融市場發展等仍充滿變數,為新一年經濟發展帶來挑戰。
  • 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和完善選舉制度全面落實,本港社會逐步回復穩定,開啟了愛國者治港、良政善治新局面,為香港踏入新一年提供穩定社會環境,聚焦經濟民生發展。此外,內地經濟顯著復甦、外圍環境好轉,均為香港經濟帶來正面支持。
  • 在國家全面支持下,香港可充份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並透過爭取加入RCEP,進一步擴展區域經貿合作空間,發揮香港作為聯繫內地與東盟和周邊地區的橋樑功能,全面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雙循環策略,助力內地高品質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推動香港經濟邁向多元化發展。

 

主旨演講

陳茂波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

全球經濟形勢

  • 疫情的威脅揮之不去,打擊了經濟復蘇的步伐。通脹壓力亦因經濟復蘇,以及供應瓶頸而明顯增加。 內地
  • 經濟基本面堅實,而「十四五」規劃下的改革措施將促進國家長期發展,預料經濟會維持在合理增長區間運行。

 

2021年香港經濟表現

  • 2021年,香港的復蘇動力一直維持強韌,全年的增長可望達到6.4%。 失
  • 業率顯著下跌,由去年年初7.2%的高位大幅回落至最新的4.1%。
  • 政府已覓得在未來10年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並會爭取未來10年約10萬個私營房屋單位的用地。

 

香港經濟發展前瞻

  • 儘管外圍環境仍有不少挑戰,但主要經濟體將進一步復蘇,應可為香港的出口帶來支持。
  • 如果能成功讓本地疫情盡快回穩,而外圍環境亦沒有顯著惡化,香港經濟在2022年應繼續處於增長的軌道上。
  • 完善選舉制度後的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已宣誓就職,揭開香港全面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新一頁。特區政府將能更好地和立法會同心合力解決香港的深層問題。
  • 香港也要時刻對外圍環境變化保持警覺,警惕美國等西方國家持續對內地政治、科技、貿易和投資方面的打壓,因應局勢自我調節及適應。
  • 香港積極推進大灣區建設時,既可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亦可成為國際循環的「促成者」,以強化本身作為中介人、試驗田、防火牆等角色和功能,促進與內地及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從中獲取巨大商機。

 

專題演講及對談環節

林毅夫教授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 內地要在本世紀中葉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到2049年人均GDP須達到美國GDP的一半。
  • 內地提出「雙循環」發展策略,凸顯製造業已達到很大規模,要提高收入水準,必須擴大國內循環和提升服務業的比重。
  • 中國應把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而從國際市場進口中國沒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 現在中國資本充裕,應發展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十四五」規劃強調要推進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正好助力有關產業形成有效集群,締造規模經濟的優勢。
  • 香港在金融、商貿,科技人才擁有比較優勢,應結合內地珠三角等地的製造業,以及國內龐大市場和勞動力,發揮粵港澳各自的優勢,提升整體的競爭力。
  • 香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貢獻,將可帶動其經濟進一步發展,並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 「十四五」期間,內地經濟年均增長達6%。內地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將會帶給香港龐大機遇。
  • 中美關係緊張,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轉到香港交易所上市,將會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 香港須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這將有利於香港推動商貿、科技及旅遊業。

 

邱騰華先生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 二戰後至上個世紀末,全球貿易主要由發達地區帶動,歐美地區是主要出口國和消費國;同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及世界貿易組織在此時期相繼訂定及成立,形成以自由貿易帶動的經濟發展主流。
  •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為這個主流增添新動力,全球經貿活動更加蓬勃,國家也履行世貿給予的許多條件,讓國際貿易大餅持續擴大。
  • 2018年美國掀起貿易戰是一個轉折點,互相施加關稅平均為18%至20%,對自由貿易來說是倒行逆施。越來越多非貿易元素左右自由貿易,令許多世界貿易議題難以取得共識。
  • 當前全球經貿發展重心東移,不僅是中國,也包括東盟以至整個亞洲地區,其最佳展現就是RCEP。RCEP涵蓋15個經濟體,包括東亞地區、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等,佔全球人口三分之一、經濟總值佔全球接近三成、貿易總額所佔比例更超過三成,預計未來10至20年,相關份額將會持續增加。
  • RCEP本身專注於貿易,性質單純 ,主要為貿易相關條款如產地來源的一致性、逐步全面消取關稅、清關的便利性等定下路線圖,推動協議內成員達至較自由的經濟地區。
  • 香港在過去數年一直致力爭取成為RCEP的一員,並積極建立更多自由貿易協議,通過區域性、多邊貿易協議作為平台,為營商者提供更確實和穩固的貿易環境。
  • 香港加入RCEP,將有助拓展貿易及專業服務業,並在應對和參與內地雙循環、內地與國際之間貿易往來的層面上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巴曙松教授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 在國際和內地金融新形勢發展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將更為突出,有條件引領大灣區金融發展、帶動創新,擔當全球綠色金融市場的紐帶角色。
  • 全球主要經濟體均積極推動數字貨幣發展,內地即將展開的冬季奧運會也將首次開放予海外人士使用數字人民幣。數字貨幣的使用有助降低市場監管的複雜性。香港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為積極參與推動數字人民幣發展做準備。
  • 香港在發展綠色碳金融方面有著龐大機遇。香港本土市場規模雖然有限,惟擁有廣泛跟國際標準接軌的監管框架和產品開發渠道,不僅服務香港本土市場,也為包括整個龐大國際市場提供所需服務。
  • 跨境理財通的啟動允許零售投資者直接參與跨境投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有助內地資本項目的跨境交易進一步開放,可說是在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和資金互認以外的新資金循環渠道。跨境投資也將成為塑造中國未來資產管理行業新格局的重要動力。
  • 粵港澳大灣區正積極推動共建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大灣區擁有多體制並存、市場化主導和開放性等特質,為金融創新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大灣區可借鑒歐盟推動 “單一通行證” 制度的經驗,落實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融合、金融服務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港澳地區擁有對國際開放的獨特優勢,對國際市場動態尤其靈敏,也了解內地交易市場的需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可擔當內循環和外循環之間相互連接和互動的紐帶角色。
  • 粵港澳大灣區正邁向現代服務業、金融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香港在債務融資、IPO市場一直佔有領先地位;香港擁有多元化金融產品、加上擁有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生態圈,有條件在大灣區發展進程中引領創新,服務大灣區實體經濟,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為綠色投資奠定基礎。在信息金融時代,粵港澳三地應積極探討如何透過大數據的分享和應用,推動大灣區金融持續發展。

 

蔡淑嫻女士 科技局常任秘書長

  • 本屆特區政府以發展創科為重點,已投入1,300億元,包括推動研發、科技基建、人才培養及鼓勵社會應用科技。
  • 香港創科及再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土地,科學園、數碼港已不敷應用,而河套區連同新田科技城可提供540公頃土地用於創科發展。
  • 近年亦推出不同資助計劃,鼓勵更多本地、內地及海外的科研或再工業化項目落戶香港。
  • 在推動深港創科合作方面,深港亦同意商討聯合政策包,透過一些政策優惠,鼓勵更多研發機構利用一河兩岸的優勢,加強雙方的創科合作。
  • 香港七所大學亦有計劃或已於大灣區城市設立分校,科學園亦於深圳設有分園,一方面讓本港初創在大灣區有落腳點,並可集合整個大灣區的創新力量,繼而促進大灣區成為創科要塞。
  • 繼續致力推動包括人流、物資流、數據流和資金流的「四流」發展。在物資流方面,香港的大學可獨立申請將內地人類遺傳資源轉來香港做研發工作;資金流方面亦有所突破,現時內地的研發資金可過河來香港,過去4年已有累計逾4億的資金來到香港的大學或研發機構開展不同研究項目。

 

王天義先生 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 香港擁有世界級大學,健全科研設施,結合大灣區發展,香港拓展創科產業有一定優勢。 香
  • 港科研成果產業化能力不足,與內地的創科領域互動不夠,綠色低碳發展也不足。
  • 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當局須促進企業主導創科產業發展,培植創科大型企業,以及聚焦綠色低碳發展。
  • 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當局須吸引世界級高端制造企業來港,做好綠色低碳佈局,打造完善的工業園區,以及把對深圳一部分適合在香港發展的工業引到香港。

 

黃元山博士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 深圳推動生物科技發展,目標是於2025年達致2000億元產值。如要借鑒上海、新加坡等發展目標,香港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生物科技的產值便要達到每年1000-3000億元左右。
  • 北部都會區必須推動科創企業化、大企業化發展,才有機會把產值做大做強。大灣區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切入點。如果大灣區的機遇是釋放市場准入、認證等,就有機會通過大灣區的橋頭堡和河套制度的創新,讓企業賺取利潤,才能創造高薪職位,擴大北部都會區產值。
  • 北部都會區必須推動多元產業發展,不能僅靠一個產業支撐幾千億的產業總值。香港必須在八大中心裏面選擇,例如創意產業。我們建議推動成立政策局,規劃相關產業發展藍圖,通過科技創新,創作新的產品,才能提升產值和收入。
  • 北部都會區可對接前海發展金融科技、中部對接生物科技發展、以及西部蓮塘的食品科技等,透過科技提升既有產業發展。